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无论有神论还是自然主义倾向, 总要承认这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意识, 有一个统一的源头。可以称为大写的"God". 也可以称为别的, 最好是"The One", 即"太一"。The One无所不在, 一切beings都在它里面, 都是它。这个作为"The One"的"神", 和具有某种人格的gods, 迥然不同, 不是一个范畴。可是人们都用"神"这个词, 结果造成了极大的混淆、逻辑混乱。"多神论"就是现代人制造出来的错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信奉"多神论"。没有一个民族愚蠢到否认整个世界的统一性, 否认the One. "多神论"指的是"gods", gods当然属于the One. 若没有the One, 哪来的gods?

再说一遍, 无论人格倾向还是非人格倾向, 不能否认整个世界包括所有维度具有统一性, 属于同一个意识, the One. Astrology尤其在说明这一点。所谓的全息现象和全息原理, 所谓的共时性, 天人合一/对应原理, 都在陈述一个事实, 即, 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意识。所以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愚蠢到信奉现代人尤其学者们所说的"多神论"。 the One, 有没有人格, 能不能被称为"神", 能不能成为崇拜和祈祷的对象, 那是另一回事儿。the One, 可以说是唯一的Reality. 巴门尼德就是这么认为的。只有唯一的Reality, the One. 你称之为终极的"空", 完全可以。因为终极上, the One就等于Nothing. nothing=everything. 因为the One不是一个being. 而"空"包含着一切。空就是一切。太一就是无, 无包含一切。

2. "转身"最难, 若不真正转身, 就永远跨越不了"古代智慧"和现代思想视野之间的鸿沟。看多少遍福音书和道德经也没有用。可是"转身"不是一个人的ego主动能做的事情。若非一个人的灵魂里凝结了一点东西, 他也就感受不到"转身"的需求。你若说给他"转身"的事情, 他多半在脑子里去想, 而且十有八九他觉得自己懂, 可是回头继续关注外在的事情。这是正确的, 自然的, 现代人尤其通过积累外在的事情来获得承认和自我存在感。人们明白, 财富、名声和权力是外在的事情, 可是很少意识到, 现代人脑子里、书房里和著述里积累的绝大部分看似无形的精神财富仍然是外在的, 没有融入自己的化身意识/being, 带不到下一世去。上古智者不是现代的学者和文化人, 他们不迷恋客观知识, 他们向内寻找。一旦转身然后向内寻找, 一个人就逐步远离客观的知识和文化, 尤其不在具有历史特殊性的文化、语言形式和名相系统上消耗生命, 而是借助外在的提示尽力向内寻找自己能感受到的真相。

内在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 内在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是关键的指向, 而不是历史上哪家哪派是怎么说的。一切以内在体证到的真相为依托, 绝不在既定的思想系统及其具体表述中去发掘客观的义理和哲学。

3. 希伯莱圣经"创世纪"中关于"the Fall of Man"的故事, 说的是人的生命进化中的这个关键事件, 即, 人的"I"落在了大脑意识中, 从此活在了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大脑能意识到某个东西的前提是, 必须能经验到有和无这种东西的区别, 也就是两种不同的经验或状态。人的大脑天然地难以意识到人自身之所是, being, 因为人通常没有机会体验自己不是自己的状态。大脑意识的awareness, 以有和无之间的对立为前提。有无对立的最普遍的情形是, 大脑要意识到的东西成为object, 对象, 也就是, 某个处于具体时空中的东西。"处于具体时空中"意味着, 这个东西在"这里", 不在"那里", 或者说"这里有", "那里没有", 因此天然地意味着有和无之间的对立。于是大脑天然地能意识到、更会关注能成为它之外的对象的东西, 对象处于大脑之外, 这进一步意味着大脑天然地倾向于从对象的外部去认识对象, 大脑更关注不是自己的东西, 而"外部"意味着大脑天然地依赖感官印象。既然大脑倾向于关注在自己之外、不是自己的对象, 那么大脑就很难把握对象的being本身, 而只能用二元对立的概念来描述对象。大脑意识的描述离不开比较, 长短、美丑、明暗, 一切描述都是比较。肉身层面生出的大脑把人困住了物质世界中。

人对于自身之being的觉醒如何可能呢? 心的感受, 感受到生命状态在有和无之间的区别, 然后经由心与脑的联结, 让大脑意识尽快捕捉到这有和无之间的区别。What is life? 大脑意识如何醒悟这个根本的事情? 生命的源动力, 具体呈现为热情、兴致和喜悦的火花, 在入世和生命下降的过程中暗淡甚至失去, 后来又可能重新回来, 有和无之间强烈而鲜明的反差总有一天会被大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当然存在有和无、多和少的反差, 只是人们通常不容易意识到, 除非自己在自己的生命经历中体验过这样的反差。

一个真正鲜活的生命, 一个真正活着的人, 内心里充满着inner peace和喜悦、热情、兴致和意义感, 来到人世间, 最痛苦、最恐怖的发现就是, 在很多很多人那里, 生命的火焰几乎熄灭了, inner peace和喜悦被紧张、焦虑、恐惧、疑虑、悔恨、虚无的负面频率所取代。更令人惊讶或沮丧的是, 这样的人们大都没有意识, 不觉得自己是耶稣所说的"病人", 而且即便自己的真实生命如此不堪, 也应该由他人或社会来负责, "不是自己的错"。

4. 关于宇宙和人的生命的真理, 必然是整全的真理。整全分化为纵向层面和横向方面的诸多领域。由"古代"向"现代"的过渡, 是整全的视野失落的过程, 整全的实在被肢解和遮蔽了, 人的实在本身同样收缩了, contracted, 更本源的实在被遮蔽了, 于是导致虚无主义的生存感受。就现代人来说, 诸多实在领域高度分化, 把握整全的实在越来越难, 人们很容易认为, 由于自己已经理解了多个实在领域, 足够博学, 因此即便还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自己已有的智慧借着逻辑的外推也足以覆盖可能的未知领域。当代很多知识精英怀有这样的理所当然的心态。这是错的, 被现代视野遗忘和遮蔽的实在领域, 无法借着已知的外推来把握; 不同的实在领域总是有其特有的参数, 对整全的理解必须以人们对诸多实在领域的特定参数的全面把握为前提。

经过了三年的哲人石课程工作, 在下一步的卡巴拉和Magic课程之前, 我再回过头来考察古往今来人类生存境况及其自我理解的历史, 从事一项自己这一生前所未有的一次整合工作。由于这次是从更完整的视野出发的回顾, 很自然, 我会选择能在基于对应原理的古代智慧和现代思想视野之间客观上起到桥梁作用的思想家, 以便最清楚地理解古往今来究竟发生了什么。有两位20世纪的人物最关键, 一是Eric Voegelin, 二是Henry Corbin. Eric Voegelin思想的最佳入口, 是他的全集第28卷, 晚年思想最成熟的时候写的四篇长文, 生前没有发表, 其实他在这四篇文章里试图更清楚明白的解释自己的思想立场。在这四篇长文中, "The Eclipse of Reality"尤其精彩, 一个人若想理解现代世界何以出现, 又经历了怎样的轨迹, 尤其从18世纪以来主流思想家们究竟做了什么, 逻辑上的前后关联, 为什么现代世界在思想视野上迟迟不能恢复被遮蔽的实在, 次级实在的投射何以不能终止, 这篇文章是最不可错过的经典长文。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1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