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从人生经验中沉淀出来的两条心灵规律, 一是'人们(尤其是孩子)在吃饱之前不肯轻易离开餐桌', 二是'自己心灵里匮乏的东西, 无从给予别人'。先说第一点, 马斯洛说, 人的基本需求是多方面的, 呈现为一个系列, 按照通常应该被满足的先后顺序, 物质-生理性的需求之后, 紧跟着安全感和归属感, 然后才是自尊和价值感、爱与被爱, 然后是马斯洛所确认的核心需求-'自我实现', 更高级阶段的需求涉及审美、纯粹理智兴趣, 最终极的需求则是'宗教需求'。[需求的等级序列与人的七个脉轮是对应的。]另一方面, 在每个人从出生开始的成长中, 要求依次满足普遍性与个体独特性相渗透的系列需求, 在这个次序的链条中, 在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 人们都像孩子一样'迟迟不情愿离开餐桌'。跨越(跳级)当然是经常的情形, 不过, 补课的要求永远都在场, 欠下的迟早都要还, 因此大多数成年人的内在都有一个在某方面'嗷嗷待哺的孩子', Inner Child. 在走向心灵健康和精神超越的路上, 成年人首先要面对的任务就是识别和抚慰心灵中的'inner child', 即parenting oneself; 假如始终无视或拒绝承认自己的内里的一部分还是一个孩子的话, 那么在追求任何高级需求的满足的过程中, 这个'inner child'都会'在暗中捣乱', 尤其在关系中。在热衷于宗教超越的人群中, 最常见的陷阱就是'spiritual bypassing', 将孩子对父母的image和需求投射给'神'及其'代言人', 表面上似乎是高级甚至神圣的追求, 其内里则是没有长大的孩子的幻想和投射, 大众宗教中属于'religion of time'的信众们就是由这些'没长大的孩子们'组成的。

再说第二点。人无法给予他人自己的心灵中匮乏的东西。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不可能给予他人真正的爱; 一个自己不欣赏自己、感觉不被人欣赏、还在渴望他人欣赏的人, 不可能发自内心的欣赏他人; 一个自己尚且缺乏自尊的人, 不可能培育出孩子的自尊。家庭中的几乎所有遗憾或悲剧, 都是这两条心灵规律的反映。家长的心灵中住着'inner child', 后者对应着家长们心灵中匮乏的某些基本需求, 于是就没有能力去满足自己的孩子们在这些特定方面的需求, 这种心灵上的'遗传'远比生物性的遗传要重要的多, 有时候致命的多。可见, 教育孩子的关键和重心, 永远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和self-parenting。对孩子的最大伤害, 来源于家长自身心灵中还是(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许许多多的人成年的时候, 心灵里已经'遍体鳞伤', 这时候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才发现, 原来自己的父母师长们仍然是些没长大的孩子, 甚至终生都没有希望'长大'了; 而这些伤痕累累的成年人们, 由于自己的匮乏, 又将这些伤痕中的大部分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一代又一代, 伤害下去, 永无穷尽。认识自我的第一步, 就是发现自己心灵中的'inner child'; 养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家长完成self-parenting。

为什么几年来我一再强调, 每个人最应该了解的'星座'是自己的'月亮星座'? 因为星相学中的月亮呈现的就是孩子-母亲之间的object-relations, 依据月亮的星座-宫位-相位的关键信息, 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孩子的感受中]妈妈的性格特征,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幼年时的孩子和成年人的'inner child'的心灵轮廓; 具体地说, 可以诊断出每个人幼年时在object-relations(原初和原型意义上的关系, 尤其是爱和亲密关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以及可能造成的伤痕, 进而推断出成年后可能在面对世界和关系中的问题和症状。每一个人自我认识的关键可能是'月亮', 而不是流行的'太阳星座'; 每一个父母最应该了解的是孩子的月亮和自己的月亮, 以便了解自己的心灵中'inner child'的需求和孩子在人生之初最应该满足的需求, 否则父母爱孩子和养育孩子的能力就必然欠缺, 伤害孩子的可能性就无从避免。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2篇文章 306天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