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假如在20世纪现象学(广义的, 包括晚期维特根斯坦和牛津学派)没有登场, 哲学就已经在历史主义-自然主义的笼罩下死去了。不理解这一点的人们, 就是哲学的外行。在哲学以现象学为名复兴之前, 哲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在没有看清其思想预设的情况下, 进行着各种争论, 比如"有没有神实际存在?", "有没有自由意志?"等等, 在所有这些激烈、持续的争论中, "产生的热都远比发出的光要多"。现象学关注的是意义的范畴, 而不是实体(实证科学的研究对象), 探讨的是意义的原初生成, 或者说"the genesis of the (meaningful) world". 一切意义范畴的原初生成, 都基于某种具有直观明见性的人与世界原初相遇的第一人称经验; 此后意义范畴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在流动性的运用中语义不断延伸和飘逸, 从而造成了意义之明见性链条的扭曲或断裂, 导致各种徒劳无益的争议和分歧; 而重新建立可靠的意义之明见性链条的关键, 就是通过"现象学的还原", 将意义追溯至原初的起源的自明性。现象学的本质就是反思本质上不被反思的实事。也就是说, 在意义-世界的原初生成这个环节, 这生成是如此的理所当然(自明性)以至于通常没有人会有意识地关注。越显而易见的事情, 就越能逃避关注的目光。因此现象学的操作要点, 就是学会"现象学地观看", "意向性"于是成为现象学的奠基性的概念和发现。

举例来说, 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争论"究竟神是否实存?", 现象学是不参与的, 现象学家发现, 争议的双方往往持有语义不尽相同甚至差别甚大的关于"神"的概念, 这样争论下去是徒劳的、永远没有终结的。那么, 现象学的决定性步骤是, 首先把"究竟神是否实存?"的问题转换成"神"这个概念的"引号能否被去掉"的问题, 即"神"这个概念所隐含的意向性能否在原初的经验中得到充实。显然, "神"这个概念由于其绝对性和超越性, 不可能在有限且有形的世界中被直观所充实。人只能看到神的化身(avatar, or theophany), 不可能看到神本身。那么, 这意味着现象学与神学无关吗? 现象学无法就神学的讨论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吗? 非也。现象学可以把考察的目光朝向"神", 而不是去掉引号的神。这时候, 现象学的提问是: "神"这个理念或概念原初是如何进入人们的心灵中的? 在一种怎样的原初生活经验中, "神"这个字眼在人们那里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的? 实际上, "神"如何进入了人类的日常语言, 这才是有意义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不过, 对于这个问题,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当然不乏最低限度的共性, 而"神"这个概念在原初的具有自明性的具体发生中所具有的最低限度的语义公分母就是现象学要寻找的一切神学话语的起点和基石。现象学工作的要义就是赋予原初的自明性以反思的明见性。在现象学这里, 哲学终于变成了可以累积进步的工作哲学, 与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 于是哲学的领域也像科学一样, 成了一种在广度和深度上没有穷尽的"无尽的探索", 也就是胡塞尔理想中的"科学的哲学"。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2篇文章 306天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