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拉康的Mirror stage, ego的建构, 就是婴儿如何意识到自己, 意识到自己和周遭世界的区别。大脑意识若要意识到something, 必须有有/无的二元对立, 后者必须成为对象, 能被置于具体时空中。因此婴儿意识到自己, 就借助看似完美统一的specular image, image of body. 可是这个身体形象在自己之外, 与自己真正的身体生命又不是一回事儿。因此认同了这个image, Gestalt, 以为"我就是它", 本身就认同了the other. 接下来, 由于人们的specular image很相似, 那身边经常有哪些人在, 孩子就很容易认同他人的形象, captivated by the image of others, 以为"他/她就是我, 我就是他/她"。

我不知道我是谁, 一开始也无从知道, 先建构一个"我以为我是谁", 获得一个统一性、我是我自己、我是我的全部的幻觉。接下来父母亲人又通过话语, 在内容和symbolic层面, 告诉我我是谁, 将来会成为谁, 这样通过imaginary和symbolic层面的互动, 我认同了一些ego ideal, 进而构建了ideal ego.

2. 课上说了, 无意识首先是the discourse of the Other, 更根本的才是real unconsciousness. the Other's discourse, 大他者的话语, 是无意识的、非意图的话语, 与ego's discourse相对, 后者是一个人有意识、有意图的话语。the Other's discourse, 就是我们以前提到的几个层次中的后天的conditioning, <黑客帝国>的Matrix. [Matrix似乎不包括星盘里astral层面的genetic imperative, 这个层面对于拉康来说属于"the real"。]

举两个例子。其一, 某个人说他厌恶喝酒, "分析师"问他为什么, 他说, 童年的时候父亲经常酗酒, 给他留下了阴影。分析师承认这是合理的解释。可是进一步分析发现, 这个倾向更多源于the Other's desire, 即他妈妈的欲望。他妈妈苦于他爸爸的酗酒。孩子认同妈妈的欲望。妈妈的话语进入孩子的生命, 在无意识里自动运作。其二, 比如说爱因斯坦, 幼年的时候无意中听到父母的对话, 说"这个孩子太笨, 将来可能没啥出息。" 父母的话很可能说的别人家的某个孩子, 可是小爱因斯坦听到了, 被the Other's discourse俘获, 如同无意识里编了程序。于是, 爱因斯坦在早年很多时候, performance axiety自动发动, 陷入自我怀疑。直到后来天才无论如何压不住, 自己才逐渐摆脱了这个无意识的认同, 最终确认那句话不适合他。

The unconscious is nothing but a chain of signifying elements, such as words, phonemes, and letters, which unfolds in accordance with very precise rules over which the ego has no control whatsoever. Rather than being the privileged seat of subjectivity, the unconscious is itself Other, foreign, and unassimilated.

Other people's views and desires flow into us via discourse, therefore the unconscious is full of other people's talk, conversations, goals, aspirations, and fantasies.

3. Jouissance区别于pleasure. 人们通常以为通常的"快乐"就是pleasure, pleasure与pain相对, 非此即彼, 不能共存。可这样的快乐很少出现, 甚至不是human condition的常规。Jouissance更是常规, pain in pleasure, pleasure in pain. 比如J1, 幼儿或青春时期体内的生命力/libido带来的Jouissance, 躁动、紧张, 有待疏解, 却是快乐的, 生命鲜活的标志。


语言是表达/压抑的中介, 表达的同时伴随着压抑。语法规则意味着选择和排斥。一个signifier后面可能跟着哪些signifiers, 同时排除哪些signifiers. expression的另一面是repression. Letter kills the real. 随着儿童进入symbolic order, 获得existence, 身体本身也被话语书写, 一部分得到了symbolized, 还剩下一部分继续属于real.

俄狄浦斯/primal repression, 幼儿牺牲了一部分J1, "摁下了葫芦", 欲望和主体随之诞生, 要通过"起来瓢"来获得J2. Jouissance 2即phallic Jouissance, 必然是(dis)satisfaction. 欲望的目的不是消除欲望, 而是维持自身, 也是维持subject的存在。因此欲望实际上是一种防御, defense, 防御的恰恰是欲望得到完全满足的可能性。欲望防御的是什么? Jouissance of the Other. 这里的"Other"意味着主体被淹没, 不是自己了。Jouissance of the Other, 就是"真的爽死了, 疯了"。

Neurosis的苦恼就在于, 他相信phallus真的有实指, 真的能找到某种东西, 拥有了就能"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 又害怕主体被淹没、消失。苦恼源于neither nor的处境。俄狄浦斯第二阶段的幼儿就处于neither nor的苦恼中, 既回不去, 又完不成separation.

Jouissance of the Other真的可能吗? 真的会发生? 在极限状态下, 有这样的可能性。也就是, 一个人极致地渴望一个目标或对象, 赋予其极致的意义, 幸福来临的时候过于猛烈, 结果爽死了、疯了。典型的例子是, 范进中举。狂热的粉丝见到大明星, 比如MJ的演唱会现场, 很多粉丝一下子被Jouissance of the Other淹没, 被抬了出去。

欲望自身是一种防御, 防御的就是Jouissance of the Other, 防御"爽死了"的可能性。Phallic Jouissance维持着欲望和主体的持存, 维持着the Principle of Homeostasis.

为什么Jouissance of the Other不是作为女性结构上可能性的Other Jouissance? 因为心理结构上的女性并不防御这种Other Jouissance, 甚至是向往这种神秘合一的ecstasy, 享受这种被淹没的高潮体验。男性全然受制于phallic function, 因此只有一种Jouissance, 即phallic Jouissance. 另一方面, 无论男女, neurotic, 都会防御Jouissance of the Other. 因此, Jouissance of the Other不同于Other Jouissance.

或许, Jouissance of the Other和Other Jouissance也没有严格的界限, 的确, 都与海王星有关。

4. 问题的关键是, 比如有人会问, 为什么非要说话语是the Other, 难道这个人本身跟symbolic order就没有部分重合吗? 比如我认同的东西恰恰就是我自己就是的样子? 你要明白, 这样提问的人想错了。

问题是心理能量的方向, "执迷、被抓住"意味着什么。一个人生来注定了是某个方面的权威。这个可以有。可是, 他在symbolic层面认同了"权威", 就是两回事了。主体不再是主人了。哪怕你真的武功天下第一, 可是你一旦认同执迷于这个"武功天下第一", 就不再自由了, 苦恼就连绵不断了。或者你就说苏格拉底, 他可能就是"雅典最聪明的人", 可是他一旦认同了, 抓住不放,上了套……。

"内"和"外"的分别! 这是关键。不在于内与外之间一致或背离的程度。对象化的认同是一个坑。对象化的认同本身是一个坑。因此我们一再说"转身"和"转身之难"。

所以拉康才把话语系统称为the Other, 哪怕话语正确地描述了你。当然, 庄子的话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心为物所役。物即object,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不在于主客是否一致, 而是主客分别本身。

5. 里比多, eros, 附带着情感的心理能量, 里比多的投注方向是一个关键问题。desire to know, 活明白, 是一种里比多投注的特别方向。缺爱、童年欠缺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妨碍the desire to know, 厌学是怎么回事, …, 下次课从这个主题开始说。


弥补童年欠缺不是分析师的任务。如何完成分离、separation才是分析性疗愈的方向。demand终究是满足不了的。demand=need+desire

缺爱怎么办? 这是难题。一个人为什么没有足够的动力/里比多去理解、desire to know? 主要是缺爱, 里比多在自己身上的库存不够。第2, 8, 5, 11宫的含义, 与这个主题有关。里比多的分配和方向。

在一个人的太阳充分活起来之前, 里比多的总量是大致固定的。往世的遭遇会让很多人一出生就缺爱, 缺爱的人需要从他人那里回收里比多补充自己。里比多在自己身上充盈, 就是自信自尊自我价值充盈的状态, 第2宫的坚实自我。大致固定的里比多存量, 首先要分配给自己, 保证自我价值感。剩余的部分, 一部分注入他人, 有能力关爱他人, 另一部分注入理智兴趣, desire to know. 中国人普遍缺爱。缺爱严重限制了理智兴趣/desire to know. 过生日、生病, 都是常见的回收里比多的方式。

太阳活起来, 一个人才能自己给自己源源不断补充里比多。可月亮里欠缺多的话, 太阳又不容易活起来。

6. Desire is a fundamental lack, a hole in being that can be satisfied only by one 'thing', another's desire. Each self-conscious subject desire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as its object.

Desire always refers to a triangle--the subject, the other, and the Other. The other is the object through whom desire is returned to the subject; the Other is the locus of signification which regulates the movement by which this return is made possible. The subject's desire is always the desire of the Other.

desire, 源于原初的压抑, 压抑源于the Other as language和the Other as desire (母婴关系、俄狄浦斯), 根本上源于作为the Other的语言, 大脑意识和知识之树。尽管desire没有对象, 永远不可能被平息, 可是具体到一个人, 总有具体寻找的方向。关键的关键是理解语言, 语言为什么是the Other. 一旦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子, 活在基于有无对立的大脑意识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总有第三方, the Other. Desire, 归根结底, 是desire of the Other. 而语言的本质, 构造上的必然性是, 表达的背面是压抑。语言规则意味着, 哪些得到表达, 哪些必须被排除。甚至可以说, 语言之所以具有表达能力, 之所以能运作, 是由被排除的要素支撑的。

婴儿一旦开始用语言表达需求, 需求就变成了demand, 语言的性质、语言作为the Other, 意味着demand不可能得到满足。幼儿困在与motherer的二元的imaginary relation中, 再借着俄狄浦斯的解决、the name of the father, 从the imaginary真正进入symbolic, demand转化成desire. desire, 是孩子向motherer的demand减去从后者那里得到了满足的need之后的剩余。desire又是幼儿说不出来的, 无从表达的, 在俄狄浦斯阶段被压抑了, 无意识由此诞生。

如何发现desire? 解读症状。强迫性的重复, 伴随着Jouissance. 比如, 有的人那么喜欢出风头、证明自己, 分析过程中确认是症状, 源头可能是童年太缺乏父母的赞扬、关注和肯定。

由于每个人的real不同, 比如星盘里的程序, 先天后天之间的关联, 确认症状不太容易。看上去病态的行为, 在有的人那里是症状, 有的人那里基本正常。看似正常的行为, 有的人那里完全可能是症状。症状的关联标志是什么? Jouissance. 症状源于压抑, 摁下葫芦起来瓢, 压抑自然不爽, 症状的目的是爽一把。


Human condition, 归根结底就是, 人的生存包括一切关系, 必然是mediated by the Other. 直接性失去了。所以, 伊甸园的叙事是最根本的隐喻。没有语言, 没有基于有无对立的大脑意识, 就没有desire. 一旦幼儿开始说母语, 幼儿和妈妈再也不可能是一个人了。The two can never become one. 恰恰因为这样, desire才永远存在, 没有白天与黑夜, 没有春天和秋天, 永不停息。而爱, love, 恰恰就是努力试图给予对方自己并没有的东西。既然母婴关系都是这样, 两个人永远不能成为一个人, 两性关系也必然如此。The two can never become one. 于是,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sexual relationship."

恰恰是两个人永远成不了一个人, 永远有错位, 人才活着, 维持着理智, 否则就疯掉了。吃了知识之树的果子之后, 人活着首先就是活在大脑意识里, 主体性和理智是symbolic order支持的。假如欲望得到彻底满足, symbolic order就坍塌了, 人就谈不上存在了。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2篇文章 306天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