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书几十年, 最让我驻足沉思的事情是, 有些书几年前甚至一年前看过, 结果最终什么烙印也没留下。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读很多书, 最终没有变成自己的, 只是暂时寄存在大脑里, 死后带不走什么?
一个致命的错误是功利主义。人们常常想, 生命短暂, 时间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读书得到最大收益? 尤其对待孩子, 试图按照一个最优方案培养孩子, 给孩子安排最佳阅读计划, 以为这才是最好的素质教育。
大错特错。
如何读书? 只有两条原则, 其一能满足心灵的饥渴, 喜欢, 乐在其中, 其他一概不考虑, 尤其不考虑未来; 其二, 自主选择, 尽量不被环境和他人的意见所主宰。所以, 我不再给任何人推荐任何阅读选项, 除非经过交流我了解了这个人, 知道他/她此生究竟为何而来, 究竟饥渴什么。
最容易浪费生命的活动就是读书。
我永远不试图培养自己的孩子。我不会给孩子安排最优的阅读计划。我只希望她随心所欲, 读自己真正饥渴的读物, 完全不去考虑对未来的影响。
功利主义教育的代价是, 死后没有多少东西能带走, 人生徒然来了一遭。有人反问: 太绝对了吧? 我回答: 没有。你还没有活明白。当然, 我也也帮不了你。
再说一遍, 切勿以功利主义的培养心态指导或干预孩子的阅读。
当然, 人们会想到自由 vs. 必然, 这里的读书属于"自由"的范围。必然, necessity, 领域有多大, 这里就是另一个根本分歧了。功利主义的根据是, 人生是由必然支配的, 很少自由, 中国中小学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这样的。我不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 就阅读来说, 死后能带走的东西必定来自自由。人生或许有必然/"不得不", 可是务必给自由留下空间, 因为只有在自由的领地才能收获死后能带走的东西。一个人当然完全可以为了现世的暂时的好处, 而白来一趟, 没有人会阻拦他这么做。中国孩子最不幸的事情是, 家长和社会出于恐惧和焦虑, 担心孩子将来缺衣少穿, 把孩子的自由空间挤压没了。最致命的是, 人们在所谓的"素质教育"的领域, [假如有些家长还知道"素质"是什么], 仍然以功利主义的心态培养孩子, 希望孩子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收获最多, 按照最优阅读计划, 让孩子得到最优的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路上也竞争, 不能输, 甚至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没有最优阅读计划, 没有最优培养路线。若没有自主和兴趣, 一切都谈不上。积极的、自以为是的ego, 做不出什么长远来看真正对self有益的事情来。放假了, 家长们在"培养"孩子之余, 给孩子留点自由和自主空间吧。或者, 在试图"培养"孩子之前, 先耐心读几本温尼科特和科胡特吧。
2. 读书多的人会想到甚至羡慕有些教育的范例, 比如19世纪英国小密尔的教育, John Stuart Mill, 没有上过学, 在James Mill指导下自学, 那个时代英国最卓越的天才, 全面的天才, 14岁的时候能用波斯语和波斯大使交流, 就不论其他古今主要语种了。的确, 学校体制永远造就不出这样的人来。可是, 这样的教育就好? 读他的自传, 了解他的人生尤其情感生活, 你就知道他受伤有多深了。米塞斯深深感叹小密尔的社会主义情怀的不幸影响, 要为古典自由主义在英国的衰落负责, 波及后来的费边派, 甚至凯恩斯。
[那个年代很多英国著名文化领袖都没有上过学校。最伟大的三位女作家, 奥斯丁小姐, 乔治. 艾略特和Virginia Woolf, 都没有上过学。至今难有超越她们的女作家出现。我认为, 以后也很难有第二个乔治. 艾略特出现, 几乎不可能了, 她的智力的广度和深度, 她的艺术和道德感的最接近完美的融合(道德感通常伤害艺术, 她是例外中的例外), 不会再有女性能企及。小密尔的教育, 没有玛丽. 安. 伊文斯(乔治. 艾略特)的好, 乔治. 艾略特更自由, 老mill对儿子太功利主义了。]
再说维特根斯坦。他的教育, 如今羡慕的中国知识分子也不少。德里克. 嘉曼的电影《维特根斯坦》非常有名, 一上来生动呈现了维特根斯坦的教育。同样, 不上学。一波又一波优秀的家庭教师, 只争朝夕, 把人类文化的精华尽可能灌输给少年维特根斯坦。这样的教育好啊? 哲学天才毫无疑问。可是, 一个头脑和人格严重有缺陷的病人。
小密尔和维特根斯坦的教育也不好。不好的原因仍然是, 积极的、自以为是的ego, 做不出什么长远来看真正对self有益的事情来。他们的教育古今难有匹敌, 可是没有造就出真正健康、积极、丰沛、自足的人来。
3. 教育的关键还是在于, 一个人如何能开启自主的内在生命, 从被基本需求和外部环境主导的刺激-反应的机械生活中超拔出来。自主的内在生命, 其一是自主的, 其二被内在的兴趣和饥渴推动, 具有持续的心灵关怀和问题意识。自主的内在生命, 能让人尽可能地摆脱环境的巨大影响。
一个例子是简. 奥斯汀。她只活了42岁, 跻身于文学的万神殿中, 只是凭借她在日常生活的缝隙中遮遮掩掩地写出来的六部伟大的小说。吴尔夫夫人这样把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找不出一丝迹象表明她的环境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最轻微的损害, ……。一位女性在1800年写作, 没有恨, 没有怨, 没有恐惧, 没有抗议, 没有说教。……这正是莎士比亚创作时的心境。"
"没有恨, 没有怨, 没有恐惧, 没有抗议, 没有说教。" 历史上有几个作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这是inner life的典范。无数号称"修行者"的人中有几个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女性作家中, 最完美的典范就是奥斯汀小姐和艾米丽. 迪金森, 因为她们写作时丝毫没想过发表, 更没有想出名。纯粹的自主自足的inner life. 当代女作家中或许最接近的是Penelope Fitzgerald.
奥斯汀小姐那个年代, 妇女没有独立的法律和经济权力, 没有受教育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全部人生被困住男性家长主宰的家庭里。可她有自主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竟然如此的强大, 以至于Virginia Woolf把她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乔治.艾略特同样强大, 可她做不到奥斯汀那般"没有恨, 没有怨…, 没有说教"。
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 是否帮助孩子开启了属于他/她自己的内在生命。在肉身欲望和外部环境的夹裹中一辈子过着刺激-反应的生活, 无论貌似多么成功, 都还是human animal.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人, to become fully human.
4. 每个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 不同的阶段, 有不同的人生经历, 不同的社会位置, 心理能量不同的分配, 就注定了在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上的差异和分歧。所有人在各自的位置上都是对的。做自己就好。我的人生非常独特, 在社会上的位置也独特, 不属于任何意义上的the established, 因此注定了立场和价值观迥然不同于主流成功精英们。关于教育的说法, 我从来不认为别人也应该跟我一样。世上的人们都在追求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有自己的价值排序, 只是人们看重的东西不同、排序不同。价值观不同, 讨论没有意义。不如各自做自己。人生经历太关键了。没有经历、没有体验的, 就看不到。如何教育孩子? 家长应该如何? 我的意见,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意义。人生经历和体验差别太大了。假如我的观念和海淀家长什么"考一代"一样, 我就对不起我一生中受的苦、几十年的探索, 就在侮辱我自己的智商。每个人做自己就好。焦虑就焦虑, 想动手打孩子, 也别憋着, 孩子需要这样的人生。差异是自然的。差异比较大的人们, 切勿交流和讨论。觉得距离我的立场比较远的朋友, 不要跟我讨论孩子的教育, 徒劳无益。
假如我们站在葛吉夫眼中的No.1,2,3, 普通人的位置上考虑, 假如了解了历史上各个时代的人和自己熟悉的当代的人究竟是怎么活的, 人生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也会聪明很多, 有点见识, 不会掉到幼稚的人生观的陷阱中。人们人生观的幼稚原因还是全然活在ego的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中, 进一步, 这种ego-centeredness的根源还是个体和家族系统久远深刻的匮乏导致的焦虑、恐惧和急切。这样的心态, 极其缺乏观察人生实相和人性的客观性。幼稚的人们活在wishful thinking中。人们居然向往这样的人生, 即ego通过自己的规划和自觉地执行, 来实现人生愿望, 尽量不落空愿望, 尽量不要有挫败、意外的干扰和更大的不可控因素的主宰。这样的顺利人生很好吗? 假如真的能这样成功的话, 我的看法是, 很可能, 人生白活了, 相当于没有活过, 白来了。大多数现代人在人生观上就是这样幼稚的孩子。
且不谈化身意识的进化, 人世生活的唯一目的和意义, 主要源于人生中遭受的emotional shocks! 客观地去看看历史上和当今人生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儿, 好不好? ego通过精致的功利主义规划顺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真的成功了? 成功在哪里? 中年之后怎么觉得? 临死的时候又如何? "Which of you are really alive?"
无数在人类历史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的伟人, 人生不是ego愿望的达成, 反而是经历了一连串的挫败后才找到了自己、成就了自己! 我觉得这种情形更符合事实, 由于人的ego无从了解自己的true self, 那些能活出true self的人大多是经由一连串挫败被迫活出来的。弗洛伊德的ego的愿望是什么? 一开始是政治, 政治道路不可能之后换成自然科学, 生理学, 学术道路失意之后, 最后才落在了psychoanalysis, 而他的psychoanalysis事业背后的隐秘动力, 也是对政治失意的反抗和抱负。他的英雄是汉尼拔和拿破仑。犹太人的命运尤其突出了这个主题。尤其1900年前后的几代犹太人, 很多他们渴望的社会通道被堵死了, 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或许我也是, 我的人生意义, 多赖ego经历的一连串挫败。正是这一连串挫败成就了我。假如我当年顺利考入人民大学和北大, 跟我如今相比, 那种人生什么也不是。获得了西城和海淀家长们引以为豪的大堆废铜烂铁, 一辈子不知道金子是什么。ego按照自己的功利主义规划, 顺利实现了人生愿望, 跻身社会的中上层阶级, 在我看来, 就是平庸无聊的标志。我如何跟这些平庸无聊的成功人士讨论教育? 不如闲着睡觉发呆。
我自己是平庸的人。可是我不会羡慕另一种平庸。我羡慕真正的崇高和伟大, 现代社会越来越绝迹的崇高和伟大。尼采终生关怀一个问题: 在注定平庸的现代社会, 崇高还如何可能? 为了克服必然的悲观结论, 他求助他的超人理想。现代文明的代价, 生命的纵轴看不见了, 现代人在精神上成了侏儒, 井底之蛙, 崇高一去不返。托克维尔、布尔克哈特和尼采们在19世纪就看清楚了。然后, 葛吉夫那一代masters才来。现代文明建立在"low and solid foundation"上, 的确对大众来说远比古代solid, 自然权利和人权的话语占了主导, 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舒适, 权利意识与生俱来, ego-aggrandizement成了人生理想, 结果生命纵轴上的天花板大幅降低高度, 越来越low! 现代文明本质上是民主的, 在专制国家也不例外, 民主的理想就是自然权利和solid ground, 再low都无所谓。当下经过一百多年的灵性复兴的努力, 西方文明开始从low到历史低谷的坑里逐步爬出来的时候, 中国正自豪地陷入更low得多的坑里。现代文明的地板比古代文明高很多, 可是天花板低得太多了。自然权利和人权的话语的本质就在这里。在地板的高度上, 我赞赏肯定现代文明。在天花板的高度上, 我对现代文明极其不耻。我对自然权利和人权话语的态度也是这样, 一方面是进步, 另一方面对作为"孩子"的现代人来说是深坑。
最有意义的人生是这样的, ego死过一次, 又再次出生, twice born. 这个标准非常民主, 各个阶层、各个阶段的人都可能经历这样的人生。twice born. 所以塔罗牌22张trumps把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人生无论如何顺利成功, 最终都要面对the wheel of fortune. 现代人作为"孩子"的标志就是, 努力抓住一些外在的东西不放手, 经常像救命稻草一样, 生怕自己的ego跌落下来, 死去。这些"孩子们"为了常年抓住那些救命稻草, 以极大的毅力忍受巨大的痛苦, 死活不敢松手。他们居然声称自己成功。焦虑和恐惧本身就彻彻底底、昭然若揭地表明了自己的失败。海淀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权势人物对权力的焦虑, 顶级富豪每年花多少亿苟延残喘风烛残年的焦虑…, 无不表明他们的失败和愚蠢。那些经历了"twice born"活明白了的普通人, 也很多。可是他们不再理会"孩子们"了。
现代文明在精神文化上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上古的圣人, 17世纪意大利的维科, 发现, 人类历史上大的周期循环循着类似的模式: 开端会有阿凡达来到世上, 开始一段所谓的"神权", 阿凡达们逐步培养出地上的门徒圣人, 开始"圣王统治", 再后来过渡到"贵族时代", 最后一个时期是"民主时代"。哈罗德.布鲁姆拿这个模式为西方文学经典分期。
德国学术辉煌的年代是, 贵族阶层和贵族文化开始退出历史, 另一方面是启蒙运动和民族主义兴起后犹太人的特殊社会位置, 于是强大的心理能量转向了学术。人们常常提到犹太人的聪明和财富。可是他们的历史恰恰否定了ego psychology. 犹太人为什么成为早期的金融家? 不是由于远见, 而是不得不。从1492年西班牙开始, 犹太人在很多国家随时可能被驱逐, 在土地贵族主导的时代他们不能积累不动产。国际银行业是怎么兴起的? 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圣殿骑士团。
想客观地了解一个人这一世来世上做什么? 第一, 理解12宫所象征的诸多人生领域, 从一个人的natal chart查看她的天然的心理能量的分配; 第二看一个人后天成年后在社会的政治地理中的位置, 对心理能量的分配方向的制约。假如弗洛伊德人生早年顺利如愿的话, psychoanalyst就不会在1900年出现。假如一个人在自己的ego指导下顺利活了一生, 这样的人生根本就不值得活。一个人命中注定要在某个独特的方向活出自己, 很可能, 她要经历这些的挫败, 即其他的看似美好的人生方向被堵死了。最自由、最不容易堵死的职业之一是写作。若不是长期卧病在床, 就不会有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海淀家长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弗洛伊德、卡夫卡、普鲁斯特?
很多高中生都抑郁了, 家长浑然不觉, 脑子里只有清华北大。我从1989年初就抑郁了。到了1994年初才意识到自己抑郁了。5年啊! 我还会在意成功人士们的废铜烂铁吗?! 朝闻道, 夕死可矣。这才没有白活。孔子说: 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这就是"君子"。这三条半条都做不到, 哪有"成功"可言?
5.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敌人, 古代的"现代人"普罗泰戈拉说, 人(自己)是衡量万物的尺度。现代人当然是这样, 肯定拿自己的水平和见识作为标准, 来衡量教育和培养孩子。如何是好的教育? 假如重新来过, 我十几岁的时候能有如今一半清醒, 我会如何? 这些年来反复思考回味, 无数次了。一个事实是, 由于我一直没有停下自我教育的步子, 那我发现, 每隔几年, 我就看到了先前的肤浅幼稚。于是我也知道, 每个人的看法和标准取决于自己的生命类型和自己在自我教育上究竟走了多远, 取决于各自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的理解。当我观察到我自己的认识变化和加深的过程后, 我开始明白, 告诉自己, 第一, 不再跟任何人讨论教育; 第二, 我告诉自己从自己的尺度跳出来, 去理解历史文化中的巨人, 承认自己还是侏儒, 那么就去问自己, 伟大的歌德会怎么看?
现代教育出来的人天然是侏儒, 教育首先是努力爬到巨人的肩膀上, 否则看不到什么美妙的景色。读书越多, 越为当代人的浅薄、轻浮和自以为是而感到汗颜。越问自己, 我们这一生, 心浮气躁地过来, 都干了啥了? 然后开始追问: 我们心浮气躁、轻浮浅薄的根源在哪里? 从这样的追问里, 明白了很多。也不想说什么。也就是说, 我反思了很多年, 经历不断追问之后, 我当然越来越明白所谓的"教育"是怎么回事儿, 我在理解历史上花了点时间, 然后也知道我在余生中还能走到哪里。比如我能知道, 下一世假如再来, 下一世的"我"天性里(化身意识里沉淀的)对教育和上学的态度是什么, 起码临终的时候我肯定明白。人生剩下的时光呢, 对我来说, 在自由的范围内, 要紧的事情还是如何能爬到巨人的肩膀上。我承认自己还是侏儒。这相当于我承认, 第一我理解了现代性和当代人的处境, 第二我还是真正读懂了几本书。比如我理解了爱默生, 美国文化中的圣贤, 我再看当代的哈佛学术精英, 哪怕他们貌似比爱默生博学先进多少, 我知道, 爱默生是巨人, 他们是侏儒。当代人很少能明白侏儒和巨人之间的差别, 他们会把世界名校中的侏儒学者当成巨人。
当代人理解经典的障碍还是, 急躁, 安静不下来, 功利主义。一切善出于自由。教育尤其如此。被动学来的东西都没有用, 换来的功利也会付出心理健康的代价。前几天说过, 如今很多家长也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 希望孩子能读一批经典, 可是我敢肯定, 这样的阅读计划即便执行下来, 大多数情形中, 根本没有用。水过地皮湿而已。为什么? 心灵层面上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只有心灵上的贵族阅读历史上的伟大经典, 才会消化吸收。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拉伯雷、塞万提斯、歌德、普鲁斯特们, 是为精神上的贵族孩子们阅读的。无产阶级凑热闹也没有用。世界历史进入民主时代, 精神上的无产阶级主导的时代, 巨人和英雄都远去了。学界精英也成了侏儒。没有悠闲、彻底非功利的心态, 年轻的时候阅读经典基本上是徒劳。文化经典不属于急切浮躁的无产阶级。所以, 如何推荐阅读? 现代人, 假如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心灵上的侏儒, 反而以精英自诩, 这辈子的教育就算废了。
所有人在各自位置上最好做符合各自本性的事情。人们都在进化过程中。精神贵族也是从无产阶级累世进化来的。顺其自然。不要错位。
6. 另一个话题, 和温尼科特、科胡特关于true self的说明有关。每个人来到世上一遭, 进入一次生存, 原则上或多或少总要实现某种潜在的目的。生存本身就是潜在可能性呈现为现实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有成败。成功了, 死后一段时间内体验到Heaven; 失败了, 体验到hell; 成败交织, purgatory. 然后, 下一次cycle, 下一世实现又一个潜在目的。
科胡特认为, 即便在孩子的内心里也有一个核心自我, 有明确的人生意图和方向, 有待出生, 渴望得到成长和实现的机会。因此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的中心议题是, 给这个核心自我出生、成长的机会。releasing the self. 家长的职责是尽可能看见孩子的核心自我, 给孩子自主的空间和机会, 给孩子自主决策的机会, 给孩子寻找、尝试和犯错误的机会。没有自主、自决的机会, 这个核心自我就一直在心灵深处憋着, 没有出生和成长的机会。
现在的家长出于庸俗的人生观, 出于自己的幼稚、焦虑和恐惧, 为了孩子好, 主动给孩子设计未来和理想自我; 为了避免错误, 精打细算, 代替孩子决策, 以为这样孩子的成长就会少走弯路, 将来更少遗憾。结果, 一直到上大学, 孩子自己没有真正活过, 家长剥夺了孩子自主成长和发现自我的机会。与家长的呵护和照顾相比, 孩子更需要的是自主的机会, 试错的机会。家长为了孩子好, 替孩子活着, 孩子的核心自我处于压抑和被遗忘中, 积累着连自己都不容易觉察的愤怒。
抑郁的源头之一就是the thwarted self. 人们看不到这些孩子的压抑和不断积累着的无法表达的愤怒。他们更希望得到自主、行动、承担责任的机会, 而不是在家长的呵护和指导下享福。无数家长为了孩子好, 替孩子决策, 包办大小事务, 却意识不到自己剥夺了孩子出生的机会。
世上最让我感到恐怖的事情莫过于, 自以为是的家长努力培养孩子, 孩子出于良心的压力又恰好很听话。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