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如何自觉地做一个"老年人"? 花眼, 是对中老年人的提醒, 尤其对我这个终生酷爱读书的人。我意识到, "转身"之后, 要越来越自觉地做一个"老年人"了。"老年人"不断"做减法", 尽量了掉人生的karma, 逐步从物质层面的世界退出, 从人生的角色中逐步退出, 对死后带不走的东西不再留恋, 越发转向关于自性的知识, 越多地活在内在生命中, 去发现和实证超越肉身的生命本身。就读书来说, 比如我, 2014年右眼做了手术, 晚年视力必定每况愈下, 于是我自问, 读哪些书还能有助于凝结出死后能带走的东西呢? 哦, 凡是下辈子还得重新学的东西, 都不重要, 都可以不懂了。

"年轻人"有人生义务和社会责任, 必须参与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 无论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还有很多功课要经历, 大量心理能量要朝向外部世界。只要活在世上, 中老人的生命有一部分还是"年轻人", 而自觉地做一个"老年人"意味着, 开始做减法, 除了必要的"年轻人"的义务和责任, 不在外在生活中过多消耗心理能量了。有了这种自觉, "老年人"就越来越与世无争了, 除非人生义务和使命的需要, 不懂的尽可以不懂了, 不会的尽可以不会了, "年轻人"能做的、擅长做的事情就不需要"老年人"勉为其难了。当然, "老年人"尽量自给自足, 不给"年轻人"添麻烦。

"老年人"的内在生命越充盈, 距离鲜活的生命源头越切近, 在社会生活中就越可有可无了, 越感觉可有可无, 心灵就越自由轻松, 人生大限临近的时候就越自然, 越心无挂碍了。

2. 为什么多数中国老人学不会用智能手机? 他们的人生没有独立自主的内在生命, 终生活在需求和环境主导的刺激反应中, 一辈子忙于满足基本需求, 现实的关注压倒了一切, 中年没有能"转身", 不能有意识地去面对和理解心灵里积累的负担, 于是在社会层面的事业结束以后, 日常生活越来越呈现为机械的重复, 由于内在生命的空白和无意识中的压力、焦虑和强迫, 不能让自己闲下来, 醒着的时间必须被日常生活的琐事尽量占满。为什么在没有要事的晚年反而忙碌着闲不下来? 心理动力很复杂, 源头当然是没有独立自主的inner life, "太阳"一辈子没有真正活起来, 从具体的心理需求来说, 一方面是没有"转身"的人们不愿意面对内心的遗憾、悔恨、伤痛和虚无, 另一方面是源于自恋创伤, 通过忙碌来支撑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

灵性年龄成熟的智者的人生则全然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必要人生义务的减少, 他/她们越来越多地从日常生活和物质世界层面的活动退出, 从习惯性的机械重复中不断跳出来, 尽可能简化日常生活, 减少应付琐事的时间, 更多与自己的内在自我在一起, 逐步从这个世界退出。

这里没有评判的意思。生命进化是自然的过程, 灵性的成熟也是通过多世的机械重复才实现的。所有人在各自的位置上都好, 各安其位就是了。

3. 死亡恐惧是值得辨别思考的事情。谁会死亡? 谁又害怕死亡? 这是一生漫长修行的目标, 平静地接受死亡。最重要的是思考, 如何能做到? 这意味着什么? 需要突破和跨越什么? 这是最有利于觉醒的问题之一。比如, 临终时不恐惧死亡, 平静甚至喜乐, 这必定意味着一个人的personality彻底退位, 内在生命高度自足, 已经逐步从地上世界退出很多年,不能带走的东西都已经放下……。假如有人生哲学这门课, 唯一的考试题目就是这个。合格的考生可以总结几页纸。

如何进入晚年, 成为一个老人? 逐步从世界退出, return to solitude. 当然这指的是内在的抽离, 而不是外部行动, 外在的忙碌无关内在的solitude. 最终生死无别, 只有生死无别, 清醒的人才不会恐惧死亡。

如何得到生命? To learn to die. 如何平静接受死亡? 提前完成死亡; 提前得到生命。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都在内在生命中。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2篇文章 306天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