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3月上旬的一天, 鹏举兄给我传来他的近著《老子家人语》, 嘱我做序。作为知己至交, 我对马老师的书一直怀有期待, 知道他总有一天会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近日, 我终于有了专注阅读的闲暇, 几天来沉浸其中, 喜不自胜。我非常希望有兴趣的友人们能读到这本书, 这里就说几句心里话, 稍做引介。

鹏举兄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 年龄比我稍长。我们1991年入学, 由于性情相投, 都喜欢读书, 于是很快成为可以交流思想的好友, 在当时的环境里很是难得。与我这样的深受应试教育之害的人不同, 鹏举兄在上大学之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就多有了解, 对我在这方面的兴趣多有开启之功。在大学前三年里, 我对中国古代经典和文化传统开始入门, 当时现代新儒家的思想正是一时的学术思想热点, 鹏举兄和我都颇受影响。说起来, 或许由于特别的人生情怀, 老子的《道德经》比其他任何一本古书都远为强烈地击中了我的心灵, 留下的烙印之深以及精神内里的沉迷程度, 后来的阅读中再也没有重现。鹏举兄和我之所以成为知己, 主要在于我们都信奉古人的"为己之学", 大学时期已经感受到了客观学术和生命真理之间的距离。我们之间的分别则在于, 由于生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大学最后一年开始至今, 我的思想兴趣的重点转向了西学, 再也没有在中国传统中下扎实的功夫, 而鹏举兄尽管保持着广阔的智识关怀, 可始终没有离开中国传统的根基。

大学时期读老子, 我主要感受到的是一种根本的精神上(或者灵性上)的召唤和启示, 那时候心思单纯, 繁忙的工科课业之余, 多是从阅读中获得一种统一的直觉把握, 因此对文字和具体的义理没有去细致考察。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视野的扩展, 逐渐意识到, 深入具体地研究和理解《道德经》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多年的学问功夫。由于语言语系的特别性, 中国上古的书不易读, 往往离不开注释, 一则现代人很少在中国文字和训诂学上受过专业教育, 二则很多文字的古义与后来的意思有差别, 加上通假的频繁运用, 结果在上古经典的注释中专家们也经常莫衷一是, 争议不绝。就《道德经》来说, 如今的通行本大概是唐宋时期逐渐固定下来的, 流传下来的大多数注疏针对的是通行本, 浩如烟海的注疏一方面巩固了很多的共识, 可另一方面也凸显了那些始终富有争议的段落和字句。我的很有限的感觉是, 通行本中恐怕有多处错误。魏人王弼的老子注是最有价值的注释文献之一, 如今的版本中老子原文是通行本, 可是仔细阅读他的逐章逐句的注释, 就会发现有时候他的注释和通行本原文对不上, 所以可以肯定王弼生前注释的老子文本不是后来的通行本, 后世的人们在印行王弼的著作时把通行本移了进去。1973年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献划时代地更新了人们对《道德经》文本的认识。参考帛书甲乙本, 与通行本对照研究, 的确有助于澄清字句意义上的一些争议不绝的疑难。可是, 无论共识如何积累和巩固, 总有顽固的分歧, 也没有学者和机构有足够的权威来编订出一本既忠实老子本意、语言表达也更容易被接受的新的通行本。

说了这些, 我想说的是, 二十多年来, 我越来越希望能读到这样一本注释《道德经》的书, 作者在文字学方面有足够学养, 对各个版本的经文的文字下了细致认真的考究功夫, 能尽量选择或组合一个最忠实于老子本意的版本, 比如说以帛书乙本为基底, 然后通过注释, 尽量消除以往的歧义, 让普通读者能原原本本地读懂老子; 另一方面从义理上对老子所表述的古代智慧有统一的理解, 能从现代人的思想视野的偏见和限制中摆脱出来。我也知道, 这是一个理想的目标, 或许有些作者能逼近, 可是获得公认也是很难的事情。多年来, 随着头脑和思想的日渐成熟, 越来越意识到版本和注疏的重要性, 比如陈荣捷注释的《传习录》就被普遍奉为经典, 可是一直没有发现我理想中的《道德经》注释版本。

多年来, 我一直期待鹏举兄能出一本能满足我的期待的老子书。首先, 我相信他的文字训诂方面的功夫, 以及他在对易经、老子、庄子和论语这类经典的释读方面的用心。作为至交, 我不想把很多看似溢美之词用在这里。他的古体诗和他对周易的精通, 都能表明他在这方面的天赋。经过几天的阅读, 我发现的确如此, 他在字句词义的辨析和解释上下了功夫, 起码帮助我澄清了一些长期的疑惑, 在我读过的其他几本老子注释书中没有让我安心放下的疑惑。

鹏举兄和我都是远离学术界之庙堂的人, 很早我们就知道自己与学术文化界的名声无缘。民间立场意味着, 我们只能做"为己之学", 最多能稍稍影响身边的几个友人, 也是相互交流而已, 假如有些友人尊称我们"老师", 我们也从来不敢以"老师"自居。这样知识和文化的兴趣只是服务于自身生命的饥渴, 而仅仅装在脑子里的客观学术, 哪怕看似关乎智慧, 假如没有入心, 没有融入我们的化身意识, 成为我们自己的, 终究没有意义, 甚至是暂时寄存在脑子里、终究要忘掉的垃圾。我相信, 鹏举兄的这本老子书也是出于这样的生命情怀, 它本来也是脱胎于他在身边的友人圈子里的民间课程分享。

我相信, 这样的立场更切近古代智者的宗旨。如何对待古代智者的著作呢? 一方面, 我们无须崇拜任何圣人, 我们终究读到的是文字, 文本自身为自己作证, 文本自身表达出来的智慧让我们信服, 让我们看到作者的生命境界, 然后我们尽可能相信经典作品的统一性, 不去支离破碎地理解, 尤其不去刻意地批判, 而是在不乏批判意识的前提下尽量去同情地理解。另一方面, 我们要提醒自己现代世界观的可能限制, 无论如何古今之间隔着一条世界观的鸿沟。现代学者的注疏容易失足在哪里呢? 其一, 他们倾向于认为古人的思想也是仅仅从脑子里想出来的, 很少意识到"心"和"脑"的区别, 不明白智慧是一个人生命自身之品质的自然表达; 其二, 现代很多学者缺乏对智慧和智者的敬重, 没有从自我中心的立场中走出来, 于是他们不仅不去同情地理解, 反而通过刻意的批判立场去标新立异, 凸显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鹏举兄的书里引用了多处现代文化名人的见解, 读者可以自行品评之。

这本老子书是平实的, 作者只是试图给身边的亲友尽可能原原本本说明《道德经》究竟说了什么, 他的引用和举例说明恰当而克制, 从不刻意旁征博引, 再有, 作者的解读尽可能贴近常识, 从不追求高深, 从来没有各种从某一家法出发的解读者那种唯我独尊的宣称。的确, 相对于作者的才智来说, 我甚至说, 他写了一本没有野心的书。可恰恰是这样的姿态, 让这本书成为了我一直期待读到的可靠的老子导读。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2篇文章 306天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