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去年的课上, 在哲学史的脉络里说了一段现象学。这是整个西方哲学史捍卫哲学的原初理想在最接近认输的时候逼出来的道路。由于紧凑的节奏, 时间上没有从容, 也是这个话题太专门, 不容易契入, 讲得效果可能不好。近期有机会的话, 我可以做一个清楚通俗的入门说明, 说清楚其缘由和要害。比如两层意识的区别, 意向性的发现。放下心理意识中的思考, 学会观看, 转身后的观看。

关于现象学及其方法, 了解起来比较麻烦。没有特别兴趣的话, 不必耗费脑力。这里只是涉及在人生炼金术过程中的运用。"现象"和"本质"在现象学中的含义用法, 与通常以及传统哲学很不一样。现象学中的"现象"也不是康德意义上的现象, 现象主义的现象。现象不是表象, 属于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是一个事情得以呈现为人所看到的样子的可能性条件。经典现象学的"现象"属于the space of meaning。事物被人的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赋予的意义照亮之时, 才称为"现象"。在人的世界里, 通常不存在没有被意义范畴浸染的纯粹的givenness, 正是通过意义的范畴现象才呈现为现象。因此现象和本质是一回事。描述现象正是抓住作为意义范畴的本质。抓不住本质, 现象就是模糊的, 描述不出来。这里的本质, 不是人通过大脑的抽象思考提炼出来的, 而是通过检查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或比方说我们佩戴着、却通常意识不到的眼镜来发现的。现象学方法的要点就是学会"观看", 在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中寻找和发现, 而不是在大脑的psychological consciousness中推理。

关键词中的关键词是"总是已经", always already. 人们太习惯在心理意识里想来想去, 停不下来。停下来, 转身, 朝向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的广阔丰富的世界, 去观看, 寻找, 发现。大脑是外挂, 运作在二元对立模式中, 通常意识不到人自身之所是。于是, 人自身之所是, 对于ego和心理意识而言, 就是transcendental了。这个transcendental, 就我们自身之所是来说, 又是纯粹的immanence. 人很难通过大脑里的思考来发现和认识自己, self总是已经在ego的背后, 总是已经, ego只有转身之后才能发现自己。self就是相对于ego的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self自身就是思想。

停止ego的思考, 先学会观看。现象学之前的哲学总是执着于思考, 现象学喊了一声"stop!", 回头观看, 看到"总是已经"在场的东西, 最重要的知识不是大脑想出来的, 而是总是已经在人的自身之所是之中了。观看和发现, 而不是思考。心理意识中的思考是各门经验科学的任务。康德远远没有走到这里, 范畴不是演绎出来的, 而是直观到的。本质直观和范畴直观。范畴, 总是已经在现象中呈现了。

人们天天都执着于思考"我应该如何……才好", 又信心满满地告诉甚至命令别人"你应该……才好", 停不下来, 可就是意识不到最重要的事情: 我实际上是怎样的, 我的人生剧本实际上是怎样的? 别人, 比如孩子, 实际上是怎样的, 她/他的人生剧本实际上是怎样的? 停不下来。

2. 解释几句现象学方法。现象学方法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转身"。通常情况下, 人们焦虑、渴望、悔恨、遗憾、怀旧……, 总是抓住对象不放, what is, 以为是那个"东西"(比如孩子的学习)让自己烦恼, 执着于通过在这个烦恼对象上努力来消除烦恼。往往这种消除烦恼的努力是无效的, 即使一种烦恼的对象没了, 另一种又很快出来。不需要多少人生经验就可以发现, 闹心的人总是能找到让自己闹心的事情, 而快乐的人即便不断遭遇麻烦仍然快乐。如何让pathos成为唤醒的入口? 一种途径是学习"现象学地看"。我不再纠缠让我烦恼的事情, 把客观对象"搁置"起来, 我来考察烦恼本身, 当我在烦恼于xx的时候, 如何是烦恼, 烦恼之如何。这样, 我抛开了烦恼的具体对象或事由, 回到我的纯粹意识领域本身, 在这个意识领域中考察"烦恼之how", 在这个描述考察中抓住烦恼的本质。这时候人很容易唤醒自己, 第一次"认识"了某种烦恼, 引发进一步的追问, 最终通达生命的实相。由于烦恼五花八门, 焦虑、愤怒、渴望、意愿、怨恨、遗憾……, 因此这样的考察机会太多了。

年初的心理分析回顾课上, 在弗洛伊德那里, 我们谈及焦虑的意义。人们无时不活在焦虑之中, 可是焦虑究竟是什么? 其本质的规定性是什么? "How"? 课上说了, 焦虑之how, 关键环节是"helpless". 焦虑不仅仅是担心什么, 关键要件是, 当某种可能的情况发生时, 人感到"helpless", 应付不了, 手足无措。接下来, 我们就会进一步追问"helpless", 为什么会"helpless"。追问中我们逐步发现, 烦恼的根源往往不在具体的对象或事由上。比如抑郁, 是某个具体的事件造成人的抑郁吗? 不是。直接具体的外缘都不是原因, 最多是诱因。抑郁究竟是怎么回事, 人究竟因何而抑郁, 抑郁意味着什么? 自从2013年以来我反复说, 一再描述, 昨天的回顾性描述也不是最后一次。

现象学的"悬搁", 搁置的是意向相关项(比如烦恼的事由)的实存, ontological status, (比如恐惧的对象是否实有?), 以及人们通常赋予对象或事由的理所当然的评判。其中最重要的是吉凶分别。这里的现象学考察态度, 也是理解astrology的前提。当人们困在烦恼中难以转身的时候, 很难能理解natal chart. 而且, astrology能帮助我们在恰当的方向上进行追问, 或说提示追问的方向。人们天然的活在大脑的psychological consciousness之中, 现象学告诉人们生命的真相隐藏在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之中。从对象意识向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的转身, 就是现象学工作的本质。在去年梳理哲学的课上和其他场合, 我们一再追问"transcendental consciousness", 如何把这个概念从胡塞尔及其弟子那里向永恒智慧的视野扩展。这是世界观革命中哲学的突破方向之一。

从朝向客体世界的自然态度转身, 回到自己的心灵中。比如, 人们在客观意义上讨论世界有多少维度, 多维空间意味着什么。有意义, 有启发。可另一个更重要的方向是, 维度属于人的意识领域, 人唤醒了自己, 意识到了先前未曾意识到的面向, 自己的生命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客观现成的知识, 只有能有助于激活人的内在生命的时候, 才是真的和活的。关于生命的真理, 不是客观现成的知识, 而是要在心灵中去发现和确证的知识。我不把宗教和生命真理当成客观的思想领域来研究, 于是不再是学者了。

3. 关于情绪的现象学考察特别有意义。我们经常陷入情绪, 可是很少去体验进而描述情绪的实质和结构。比如"愤怒""恐惧""遗憾""悔恨", 甚至"effort", 你去观察、体验、描述, 很快就体会到唤醒。比如年初的心理分析回顾课上, 我们谈及了焦虑的本质, 焦虑为什么自成一类。我们时常感觉的所谓"生存压力", 这压力究竟是怎样的?从何而来?首先要做的是基于实际体验的现象学描述。一旦你去体验和描述, 就会被唤醒, 很可能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唤醒的一个日常途径就是, 考察体验描述我们最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生活。越take for granted, 越隐藏着存在和生命的秘密。

抑郁是最经典、最有意义的生存感受之一, 最值得现象学描述。这种对内在体验的描述能直接启发人们理解, what is life? 经历过抑郁的人们, 是幸运的, 因为命运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很切近的机会, 一下子领悟到"what is life?", aliveness是什么、从何而来。还有其他普遍的人类生命体验, 具有极大的唤醒价值, 只要你去体验和现象学描述, 然后去思考。比如, 基于普遍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同时又属于重大的历史文化现象的几个主题, 其一, 几乎永远贯穿人类历史的二元论体验, 尤其与西方历史中的灵知派和后世的二元论异端有关。假如没有体验思考这个主题, 可以说, 一个人对"宗教"一无所知。其二, 虚无主义, 尤其19世纪晚期以来的"欧洲虚无主义", 同样是个体生命体验和集体历史文化现象的交织, 死死抓住尼采和海德格尔那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意识。花时间去体验、追问、思考, 当然切勿像学者们那样当成与个体生命无关的客观文化课题, 那么, 足以不虚此生。虚无, 是一个与抑郁分量相近、又更为普遍的典范生命体验。虚无, 自杀, 都是特别有意义的seminar的主题。抑郁更是。而且现象学描述是进一步思考理解的最不可缺的环节。极少有人没体验过虚无, 如同极少有人没经历过抑郁状态。抑郁和虚无, 从反面提醒人们, What is life? 生命, 鲜活的生命, 生命的鲜活, 究竟源于哪里? 

总结一下要点, 关于生命的真理和自我知识, 不必去远处找, 回到人自己身上, 一切都隐藏在内在生命中。Pathos, 是通往觉醒的入口, 尤其通常所谓负面的情绪体验。由于taken for granted, 又由于人们习惯回避negative experiences, 就错过了唤醒自己的机会。没有吉凶分别, 放下吉凶好坏的评判, 尤其去体验或重新体验那些负面的生命感受, 先不急于解释, 学习去做现象学的本质描述。负面的生命感受尤其是觉醒的入口, 因为它们往往从反面提醒人们去觉察和追问"what is life?"。在一切问题意识中, 对于生命的真理和自我知识, 最切近、最要害的是: What is life? Where does it come from? 

4. 客观现成的知识是死的。死的知识很难唤醒活人。因此我们不做学术, 拒绝客观学术。因此我们从来不单独谈论文本和圣人的话语。我们才在内心里去体验和寻找。当我们提到圣人的话语时, 仅仅是引证, illustration.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 而不是往脑子里装思想史和哲学史。如何是研究现象学? 不是一辈子研究胡塞尔及其弟子们的话语和思想, 而是像他的那些名副其实的弟子们一般, 首先抓住一个一直没有被照亮的生命领域, 去做本质描述, 去照亮之。禅宗师傅会研究"佛教思想史"? 不会。现象学是哲学工作的一个大工地, 一群人几十辈子也做不完。因为生命感受无穷无尽。

何为本质描述? 拿最简单最基本的例子, 愤怒和恐惧。可以说, 愤怒是恐惧的反面。因为愤怒是扩张性的和肯定性的, 而恐惧是收缩性和否定性。这是本质描述的一个侧面。本质描述可以启发进一步的追问。我愤怒时我试图肯定的是什么? 我恐惧时我不自觉地否定的是什么? 比如何为"困惑"? 当我感到"困惑"时, 我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究竟困惑的是什么? 怎样的本质特征让"困惑"区别于"怀疑""xx""yy"? 

如何让大脑意识意识到向来意识不到的事情, 照亮无意识? pathos是可能性前提, 对pathos的体验和现象学本质描述是入口。烦恼是意识进化的必要条件。没有烦恼就没有觉醒。可是, 我们要抓住烦恼, 领悟烦恼的意义。比如, "焦虑"是最基本的生存情绪, 人们活在焦虑中, 却很少人"认识"了焦虑, 经历了源于焦虑的唤醒。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1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