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个人的位置不同, 人生剧本和阶段不同, 饥渴着不同的东西, 差异在所难免。因此什么东西治病解渴, 要由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裁决。没有人可以替代别人裁决, what matters most to me? 人的心灵成长需要食物。大脑是一个消化器官。大脑消化了人真正饥渴的食物, 就会转化为有益于心灵成长的营养。每个人饥渴的东西不同, 因此一本书对一个人来说是宝贝, 对另一个人就可能是废纸。遗忘, 就是排泄消化不了的废物。天生的记忆力适合一个人的人生。不要刻意训练记忆力, 否则脑子里会装着大量自己消化不了的垃圾。记忆力的减退是自然的事情, 也是好事。重视博闻强记的文化传统有这方面的缺陷, 人们努力往脑子里装很多消化不了的垃圾。崇拜、炫耀博学的人们愚蠢, "无聊的好奇"是对生命的犯罪。一个人总是记不住的东西, 通常不解渴, 无益于心灵的成长。不必理会。遗忘, 是排泄垃圾。人生经历最重要。读书不重要。不要羡慕博学的人。他们不过是消化了太多垃圾、又排泄了太多垃圾, 晚年还活在虚荣和自欺中。人类的非凡能力之一是自我辩护, 一条路走长了, 就编织很多崇高的辩护词, 再也容不得批评和否定。

那么, 为了心灵的成长, 如何读书才好? 我的意见是这样。假如你是学者, 那么提醒自己少一点误用大脑, 问题意识尽量出于心的困惑。假如你不是学者, 那么就要明白自己的内心饥渴什么、困惑什么。能解渴、能解决困惑、让人平息躁动不安、心灵更加平静的书, 就是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粮。不要模仿别人。没有饥渴、没有困惑, 就没有必要读书。

世上的书有三类, 第一类是不解渴、不是出于问题意识的书, 知识书和闲书, 年轻的时候可以读, 中年之后就不必了。这类书于心灵成长和意识进化没有什么营养。第二类出于困惑和问题意识, 可是这困惑和问题意识是从大脑出来的, 而不是痛切的生命关怀, 这类书大多是学者写的, 适合学者看, 普通人不必理会。脑子里出来的东西, 再博学深刻, 只能影响读者的大脑, 不会击中内心。第三类书是可读的, 作者出于真切的生命关怀和心的困惑, 出于明确的问题意识而写, 文字和思想是活的, 这样的书能打动人的内心, 解渴治病, 大脑愿意去消化, 排泄出来的废物少。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2篇文章 306天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