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生的起点是婴儿全能自恋的状态, 相比在子宫里的生存, 由于来到一个陌生可怕的世界, 婴儿理所当然地要求妈妈全然地为自己服务, 温尼科特所说的"无情地利用妈妈的权利", 这时候由于妈妈堪称婴儿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根本不能离开妈妈谈及独立的婴儿。对于初生的婴儿来说, 假如得到"足够好的妈妈"的照料的话, 似乎整个世界都是为自己而存在, 都要顺乎自己的需求。最优的成长路径是最优受挫的过程, 孩子逐步、渐进地接触客观现实, 创伤即过早地遭遇自己尚没有能力消化的客观现实。人根深蒂固地不愿意长大, 因为遭遇现实意味着心意需求的落空, 意味着他人也是独立的人, 而不是为自己服务的, 他人也同样有权利与自己共享同一个世界。皇帝梦就是典型的巨婴的梦想。很多成年人中的"孩子"仍然不自觉地以为全世界都应该围着自己转, 似乎全世界的人都亏欠自己, 似乎他人根本没有与自己分享同一个世界的权利, 这样一旦在关系互动中自己的期望落空, 就理直气壮地生气, 认为别人不对, "不应该这样"。

大多数成年人或多或少都还是孩子。人们天然地自我为义, 以自己的"我"作为衡量他人的标准, 一旦发现他人与自己不一样, 自己的预期落空, 就倾向于认为别人不正常, 需要受到纠正。人与人之间侵略性的根源, 就是源于这种天然的自我为义而升起的认为别人不正常的评判(judgment)和试图纠正他人的行为。可以想见, 这样的judgment和aggressiveness无处不在。当一个孩子出生在一个家庭中, 通常总有一个家长是这类强势的、自我为义的人, 当孩子自发的自我呈现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期望的时候, 就试图去纠正孩子, 把孩子培养成他所希望的样子。"培养"是一个极其可怕的词儿。孩子很快就会发现, "我和'爸爸的儿子'不是一个人"。于是, 为了安全活下去, 孩子就会撤退回自己的true self, 发展出一个false self来顺从家长的期望和环境的压力。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由于刚才说的评判和侵略性无处不在, 人们就必须发展出一个外在人格或社会面具来适应生存的现实。false self的形成, 本是为了保护true self不受侵犯, 可是假如ego过多认同了他人和社会的期望, 如拉康有力地论证的那样, ego就必然会违背true self, 甚至导致true self的被遗忘, 就如同《小王子》的故事中被放逐到外星球的小王子一样。不过, 心灵相对健康的人们总是能意识到外在人格和内里的真实自我的区别, 他们只有在遇到具有客观包容的品质的朋友时才会尝试暴露自己的真实自我, 与顽固的自我为义和自我中心的人相处时不得不隐藏自己的true self.

现在我们来看看, 以上所述的心理动态的后果。现代社会的特征是, 一个陌生人生活在一群陌生人中间, 因此人们对社会面具的需求很高, 同时必然伴随着同样高的孤独感。这样, 对于现代人来说, 人生中绝大多数交往都是社会面具主导的远距离社会交往, 而且有很多的社会规则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际冲突, 实现分工合作的利益。这是第一类的关系,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既没有真正encounter, true self之间也没有真正related。这类关系居于主导是必然的, 合理的, 这是地上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现实原则决定的, 否则人的生存活动就无法正常进行。只有愚蠢的人才否认社会面具的合理性。可是, 人们希望被看见, 希望进入关系, 这是荣格所说的人性具有的走向整全和individuation的天然冲动, 而人的自我认识和意识的成长离不开关系的镜子。于是, 人们必然在无意识动力的支配下彼此相遇, 进而进入关系。

在近距离的关系中, 人们彼此相遇。encounter, 这是人生在世的第二类关系, 由于距离比较近, 关系动态超出了外在人格的范围, 真实自我在无意识中的自动程序支配下彼此相遇。结果会发生什么呢? 原来在远距离的社会关系中, 人们很容易和睦相处, 现在近距离面对面了, 于是人们发现, 别人竟然跟自己不一样, 自己的预期和需求就落空了。对于天然自我为义的人们来说, encounter的结果必然是emotional turbulence, 情绪上的波澜, 或说, 闹心! An emotional thunderstorm is inevitably created whenever two people really encounter. 人们天然地倾向于逃避不愉快的现实, 或者通过脚, 或者通过思想, 后一种途径就是意识里的隔离或否认。对于α功能相对比较弱的人们来说, 减少与他人的相遇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可是对于近距离相遇了的人们来说, 一个新的分水岭出现了。不愿意长大的人们, 尤其安全感低、更多处于偏执-分裂心态的人们, 就会大量运用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s), 顽固地认为别人是他/她认为的那样, 从而不用在意识里遭遇他人的客观性, 把自己处于隐藏状态的焦虑及其他心理负担转移给他人, 而当他人作为镜子将自己的焦虑显性地反馈回来时, 又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投射得到了证实, 关系中的问题就在别人那里! 在这样的关系状态中, 我们可以这样说, 人与人之间发生了encounter, 可是至少一方根本没有与另一个人的真实人格进入关系。拿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做类比, 有的家长根本没有和孩子进入relatedness, 因为孩子实际上与"爸爸心目中的儿子"根本不是一个人, 对孩子来说, "爸爸一直在和他心目中的儿子相处"。我们当然可以想见, 很多亲密关系中的双方共同生活了很多年, 其实一方根本就一直不认识另一方实际上是什么人。这样, 我们就解释了, 为什么relatedness是心灵成熟的人才可能具备的能力。

总结一下, 为了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人生真相尤其关系的难题, 我们把关系分为从多到少、从浅到深的三个类型: 第一个类型是最普遍的社会交往, 发生在不同的外在人格之间, 遵循着一些社会规则, 可是人与人之间根本没有相遇(encounter), 更不用说进入真正的关系了; 第二个类型是近距离的人际关系, 当然不限于所谓的"亲密关系", 在这种关系里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相遇了, 结果导致了emotional turbulence, 可是由于人们实在不愿意遭遇他人的客观性, 因此借助防御机制而避免了进入真正的关系; 第三个类型是心灵成熟的人们之间的近距离关系, 他们能逐步"忍受他人的自然呈现自己", 开始心平气和地如实接受他人, 感觉到他人与自己分享着同一个世界, 而且能从个体差异中学习成长, 在关系中相互滋养, 这是真正的relatedness.

补充说明:为了理性分析的价值, 这里的表述不得不借助类型化, 实际上人生中的关系是连续的, 由远及近, 由表面到知心, 存在一个continum, 没有断然明确的分界。其次, 我们没有考虑关系中的相对和谐度, 也就是星象学中的synastry处理的问题, 即谁和谁相遇时emotional turbulence更缓和, 关系更融洽。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1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