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小孩子为什么总是闲不下来?因为他/她的自我和自我功能(self, self functions)还没有发展出来, 还需要作为selfobject的父母和外在的玩具来提供支持和填补空虚。人不仅仅是忙于刺激-反应的(由生物本能驱动的)动物, 人的独特性在于以"太阳"(nuclear self)为中心的自身意识和反思意识, self-consciousness &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聪明人, 他们在其大脑与外部刺激之间的活动中表现卓越, 可是自身意识和反思意识却很不发达, 正是这些人为机器人在下棋中击败人类而担忧。假如一个人从童年起, 就一直为了各种"to be"之外的目标而忙碌, 鲜有发展自身意识和反思意识的闲暇, 那么这样的人终生就活在刺激-反应的层面上, 始终发展不出和活不出自己的"太阳"来。人的内在生命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外部所提供的各种功能逐步被内在化的过程, 因此他/她必须能时不时地为自己提供闲暇, 从刺激-反应活动中抽身出来, 面对自身, 发展自己的self和self functions。当下许多家庭的教育中, 从小孩子就被父母规划的各种活动所支配, 难得闲暇, 而本来应该逐渐由孩子发展出来的"太阳"的内驱力, 由于家长出于"为了孩子好"而迟迟不放手的前拉后推, 始终发展不出来, 而"太阳"的目标由于长年被家长拴在外在的功利目标(如北京大学, 华尔街等等)上, 也迟迟不能被孩子本应该逐步内化的价值目标所取代; 这样的教育的结果就是, 孩子长大了却是一个空心人, 没有任何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兴趣, 仅仅是一个忙于刺激-反应的谋生的动物, 摆脱不了学习上的厌倦和工作中的拖延症。

人的生命具有三个层次, 按炼金术的术语说, 按照不朽的程度依次(上升)排序, 分别是"盐"、"硫磺"和"水银"。"盐"代表的是物质载体, 由"盐"主导的人们处于进化的初级阶段, 他们的人生驱动力主要是满足自己的本能需求(need), 尤其物质上的安全感。"硫磺"对应着自体心理学中广义的自我这个心灵层面, 在卡巴拉的生命之树上呈现为以"太阳"为核心、以木星-火星-金星-水星为各个侧面的urges, "硫磺"就是这个自我的强大的愿望(wants), 而wants超越了属于必然性领域的needs, 驱动着人们的具有个体化差异的选择和追求。我们知道, 拿比喻来说, 比如我们点燃蜡烛照明, 蜡烛中能燃烧的部分属于"硫磺", 经由燃烧而生成的光属于"水银", 而燃烧之后的灰烬和挥发物属于"盐"。在人的生命层次中, "水银"是由自身意识和反思意识凝结而来的, 在死后可以带走、在累世中可以积累、进化的不朽生命的内容。我们的人世生活和体验是由"硫磺"驱动的, 地上的人世就是灵魂的学校, 通过在实际人生过程中的成长和考验, 借着自身意识和反思意识的"下学而上达"的功能, "水银"得以不断凝结出来。[当然, "水银"首先还包括每个生命都具有的life force本身。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20世纪的托马斯主义哲学家Josef Pieper著有一本名著《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中文版《闲暇:文化的基础》似乎没有再版]。我这里的文字, 可谓对他这本书的心理学说明。闲暇, 禅定, 闭关, 更一般来说静默的独处, 首要的意义就是将人们的心灵从外部刺激-反应活动中抽离出来, 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自我和自我功能, 真正超越谋生的动物的层面, 活出自己的自我和人的生命来。始终忙碌不止的都市成年人们, 切勿忘记在忙碌之余安静下来, 回到自身; "为了孩子好"而让孩子始终忙碌不停的家长们, 切勿为了看得见的好处, 而牺牲了孩子最宝贵的内在自我和内在生命的发展, 尤其让幼年的孩子有闲暇的时间, 在大地和自然中安静下来、回到自身的时间。

[孩子成长中的压抑和创伤主要有两种, 其一关乎生命之树上的“月亮”所代表的本能需求, 这种需求在早期的母婴关系中极其敏感, 幼年本能需求的受挫会导致成年人心灵中始终有一个委屈的inner child; 其二关乎“太阳”所代表的nuclear self及其内在的人生规划, “太阳”具有自己的驱动力和目的地,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太阳”的出生, 顺利与否取决于家长能否按照最优的速度和时机逐步撤出他们作为selfobject为孩子所提供的自我功能的替代, 为孩子提供一个optimal frustration的时间路径, 帮助孩子将太阳的驱动力和目标逐步内在化, 关乎“太阳”的挫败和压抑远远不是幼儿期的事情, 而可能发生在大约30岁前的任何阶段, 尤其17-19岁从中学进大学的时期。由于英国客体关系学派过于聚焦母婴关系, 由科胡特所开创的self psychology至今仍然没有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建议阅读《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出自科胡特的两位学生, 中译文质量不错。

中国家长们在自己心灵中看到了那个一直没有长大的孩子, inner child, 于是开始努力让孩子的“月亮”的需求得到满足;可是他们很少看到自己的”太阳”远没有活出来, 甚至没有形成紧密坚实的nuclear self, 自尊和自我存在感还需要来自外在的肯定, 于是就看不到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藏着一个被压抑的成人, 一个等待出生和实现的“太阳”。在生命之树上, “太阳”比“月亮”要重要的多。]

再次重复, "Adults" want to be; "Children" want to have. 实际上, 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已经隐藏着一个等待着出生、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成年人"。正如科胡特所说, 假如说主流的ego psychology在成年人的心灵中看到了一个被压抑的孩子(inner child), 那么, 通过self psychology的视角, 我们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看到了一个被压抑的"成年人"。科胡特所开创的self psychology已经看到, 每个孩子一来到地上, 在形式的意义上就已经具有了一个潜在的自我以及相伴随的内在的生命规划(inner program), 而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发展和完善这个自我的种子, 逐步实现这个内在规划。本能需求的满足仅仅是活着的前提条件, 而人活着并不仅仅为了吃饭, 工作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能在未来吃上饭。假如家长和社会仅仅关注孩子的本能需求的满足, 看不到孩子的内在自我("太阳"), 那么培养出来的就只会是谋生的动物, 而心灵深处的那个"成年人"则始终处于压抑、挫败和遗憾中。出身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心理学家James Hillman的立场比科胡特更进了一步, 其"橡果理论"实际上与古人的观点尤其是星象学的立场是一致的。关心孩子成长的朋友们可以先阅读希尔曼的《灵魂的密码》[商务印书馆中文版], 然后就更容易理解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的主题了。假如孩子的内在自我(尤其是作为意识和自身意识之中心的"太阳")没有发展出来, 那么成年之后在内在心灵中也始终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 这样的"没有长大的孩子"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 始终忙碌, 总是不让自己安静下来面对自身, 原因在于, 由于内在的空虚和贫乏, 他们难以承受闲暇所带来的无聊和焦虑。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说过, 世界上的纷争和麻烦, 归根结底源于这样一个事实, 即人们大多不能安静而愉快地呆在屋里。[心理学界关于inner child谈论得已经足够多了, 应该将重点转向孩子心灵中那个被压抑的成年人了。]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2篇文章 306天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