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最大的愚蠢之一是"大脑崇拜", 以及对脑神经科学和基因科学寄予过高的甚至荒唐的希望。只要你的astral body和mental body能主动离开肉身, 或者干脆经历死亡, 就会发现, 尽管大脑没了, 一切情感\思想和记忆都在, 它们根本没有储存在大脑里, 而是在肉身之上的相应身体层次中。对大脑的最正确的认识是, 大脑主要是一个消化器官; 胃和小肠是食物的消化器官, 大脑是思想的消化器官; 肠胃将粗糙的食物经过消化转化为肉身吸收的营养, 而大脑将外来的思想经过消化转化为mental body可以吸收和储存的营养。最普通不过的经验之一是, 只有在消化陌生难解的思想时, 大脑才在努力工作, 而阅读自己非常熟悉的思想时, 大脑实际上在休息。mental body是人的生命中储存思想的"图书馆", 大脑不是图书馆, 大脑在消化功能之外, 还负责者"图书馆管理员"的职责, 比如检索和抽取mental body中的思想。最愚蠢的当代电影就是美国的《超体》这类了, 这些唯物主义的编剧们对宗教修行一无所知, 试图拿"大脑神经的开发程度"之类的东东来解释他们所不理解的"超自然现象"。大脑也不是新思想的发源地, 灵感来自肉身之上的upper mental body甚至concrete spiritual body.
[人的生命在纵向上可以分为7个层次, 从源头向下的话, 第一层是来自于"神"的"神圣火花", 一个已经具有individuality的单子(monad), 处于没有阴阳分化的"一即一切"的状态, 不生不灭, 不进入诸世轮回, 可是缺乏self-consciousness; 第二层属于concrete spiritual, 从这层次开始有了分化, 不只阴阳两极, 而且分殊为seven rays, [假如第一层的abstract spirit属于至纯的白光, 在第二层这里分解为七色], 每一种rays都代表一种灵性倾向, 尽管每一种也都是七色具足, 可是各有其"主色调"; 第三层属于abstract mental, 这是纯粹理智(nous)的领域, 真正智慧的领域。以上三层身体相当于人的生命之不朽的Individuality, 其中第二、三层构成轮回过程中的"permanent personality"。不朽的Individuality处于进化之中, 最终要在第一层上实现彻底的自身意识; 可是进化是如何进行的呢?通过在更具体的经验世界中的多世的学习过程, 由生命体验升华为智慧。在高度抽象的生命层面上是不可能具体地体验生活的, 于是不朽的生命必须在更具体的宇宙层面中化身为具体的角色, 在每一世地上的生活中化身为不同的personality, 披上赋予生命具体感官的肉身。这样, 第四层次的生命-身体属于concrete mental, 在这个层面上人们会被知识上的兴趣所引导, 去思考和了解宇宙人生之各个领域的知识, 包括原理和操作性的层面; 第五层次的生命-身体是higher astral body, 在这个层面上人发展出高级情感, tender affections, 尤其是学会真正的爱与被爱的品质和能力; 第六层次的生命-身体属于lower astral body, 属于刺激-反应层面的本能和情感, 喜怒哀乐的模式和性情以及sexual passions; 第七层次, 最后一个层次的身体就是物质身体, 生命在这个层面上获得感官能力, sansations, 相对于色香味触声的感官。这个"七分法"图式, 非常有利于我们理解健康\疾病和友谊\爱情。]
我们已经说过, 作为消化器官的大脑消化thought stuff, 为mental body提供营养; 因此, 大脑的消化功能越好, 得到的thought stuff越充裕、质量越高、营养越协调, mental body就能得到更好的丰富和发展。不过, 大脑的"食欲"(即兴趣和执迷)不是由大脑自身决定的, 消化器官只是执行者, 兴趣主要源于Individuality, 不是在personality层面能培养出来的。我们还把mental body划分为concrete和abstract两部分, 前者更多属于每一世暂时的personality, 后者更多属于轮回进化中的永恒人格(Individuality)。也就是说, 生命的进化必然落实为abstract mental层面的丰富和进步, 而这个层面的进化以personality之中的concrete mental层面的学习和思考经历为基础。我们可以近似地说, 经过大脑的消化, 落实在concrete mental body之中的"营养"主要是"知识", 而凝聚在abstract mental body之中的"精华"则是"智慧"; 假如没有从"知识"中提炼出智慧, 那么这样的知识在人死后(after the second death)很难被Higher Self带走, 在很大程度上无助于生命的进化。古人说, "下学而上达, 入奴而出主", 堪称读书思考之要领; 上半句说的就是"由知识升华为智慧", 而不是拿知识来换取俗世生活的各种利益和欲望的对象; 下半句说的是, 储存在concrete mental body之中的知识大多仍然是他人的, 不是自己的, 没有融入个体生命之being, 自己算不得知识的"主人", 而只有当知识凝结为abstract mental body之中的智慧, 这知识-智慧才成为自己的, 自身之being才因着智慧而丰富和转化, 自己才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如何借助大脑的消化功能生成智慧呢?显然, 只有深入的、"箭头朝上的"消化才能从thought stuff之中提炼出智慧。出于方便, 我们不妨把大脑的消化功能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初级消化"(学), 第二层是"反刍"(思)。古人说, "学而不思则枉, 思而不学则殆"。先说下半句, "思而不学"是说, 在concrete mental body之中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 人们就致力于更抽象的"思", 这样的"思"根本生成不了真正的"智慧", 很容易陷入空洞的思辨。显然, 在知识和出版贫乏的年代, 尤其是闭关锁国的地方, "思而不学"的现象更容易发生, 比如, 由于学养不足, 中国学者经常创作出"思而不学"的空洞无聊的著作, 其中不乏误入歧途的创造性。由于汉语是将中国人在知识上孤立起来的重大壁垒, "思而不学"的现象在中国要比印欧语系国家普遍得多。不过, 随着出版业的繁荣和西学著作的不断译介和积累, "学而不思"的问题越来越普遍了。这种现象在从事西学或现代科学研究的群体中更为普遍, 多年来中国的西学研究者忙于补课和追赶, "学"的层面尚且忙得上气不接下气, 就很少有余力去"思"了, 于是绝大多数西学研究著作和博士论文(尤其是哲学领域)给我的印象如同"不会反刍的牛", 基本上"吃什么拉什么", 还美其名曰"学术上的严谨和客观"。有一个学术群体("经济学家"), 我观察了多年, 发现"学而不思"的问题极其严重, 可是经济学家们却总是浑然不觉。多数经济学人忙于学习, 致力于掌握经济学各个领域的知识和进展, 不断重复"著名经济学家的学说和著作", 可是始终没有学会依据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去独立地推断和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 越来越意识形态化的主流经济学本身(除了少数例外)就是由众多"学而不思"的学者们发展而来的; 主流经济学家既不理解市场, 也不理解竞争, 因此总是不能彻底而一致地运用价格理论。张五常之所以值得我们敬佩, 原因就是, 他是为数很少的真正会独立思考的经济学家之一, 运用得彻底而娴熟的恰恰是经济学家的看家本领。人云亦云, 是对生命的浪费。Do not imitate!因为模仿无助于mental body的进化, 这一世就白来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