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全部的修行或为"恩典"的降临所做的准备就是, 将"应该"(Should)这个词从心灵中彻底清除, 包括意识和个人无意识领域。人的生命受到的最大伤害, 来自人自身的情绪扭曲, 而后者源于"事与愿违", 事实总是与"应该"不一致。在人们每时每刻的意识流动中, 无论说出来还是没有说出来的, 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应该"。幼稚的孩子觉得阴天是"不应该的", 天气"应该"总是晴朗的。多数成年人不再与自然状况过不去, 不过他们仍然是长不大的孩子, 无数不断出现的"应该"仍然在伤害着自己的生命力。我应该得到更多, 我应该更好, 可是.......;他/她应该XX, 尤其应该对我YY, 可是......;这个社会应该AA, 我的家庭应该BB, 可是......, 无穷无尽, 一直到死。在我们随意听到的闲谈中, 除了儿童, 所有成年人和老人的话语中, 不断出现"应该", 抱怨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人们不知道, 这些"应该"是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甚至唯一杀手。杀伤力最大的是, 长期不接受自己的现状或命运, 总是认为自己deserve better, 总是遗憾地假设或悔恨"若是......, 就好了", trauma的杀伤力就源于此, 因为遭受trauma的人们从此认为, 自己"本应该......"的生活或命运永远结束了。可是, 这些遭受trauma的人们不知道, 只要内心的"应该"没有彻底消除, 这份创伤就永远不能愈合, 而不能愈合的trauma总是会在家庭世系中向子女传递。人们本应该懂得, 如同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一样, 疾病、挫折、不幸等各种人生烦恼都是"自然的", 甚至比健康、幸福和成功更"自然", 本来就不是必须被尽快纠正的"反常", 而是成年人本该心平气和地接受的"常态"。只有当一个人遭受的不幸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没有人遇到过的时候, 抱怨才是有道理的。

在人们不能彻底接受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一切之前, 在将心理语言中的"应该"彻底清除之前, 不要期望神的Grace会降临在自己生命中(尽管神完全可以这样做)。问题是如何做到?理解, 理解"不应该"之所以然, 有助于清除心灵词典中的"应该"的知识和理解就是"智慧"。我们必须去思考和理解, 为什么人生是这个样子, 必然是这个样子;为什么社会是这个样子, 家庭和婚姻是这个样子, 以及必然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是这个样子, 以及必然是这个样子; 如此等等。显然, 自我认识和对普遍人性的认识(包括全部的真正的心理学)是重要的, 关于人和宇宙的实相和来龙去脉的高等智慧更是重要的, 关于社会和历史的知识和洞察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亲密关系和个人命运。

亲密关系中的失望和烦恼是普遍和深刻的, 这恰恰是因为这份功课对于人的自我认识所具有的关键意义, 因为只有在亲密关系中人们才会充分展现自己的shadow和心灵中的异性灵魂(anima, animus), 只有经过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和折磨, 人们才可能被迫反思, 进而将心灵投射收回来, 认识和integrate无意识中的阴影和anima/animus. 鉴于人们往往将人生初年在原生家庭中introject而来的心灵模式转移到亲密关系中, 亲密关系必然是烦恼和失望的温床, 于是也是心灵成长和整合的最重要的功课。关于个人命运, 人们要明白, 我们一世又一世来到这个世界上, 每一世都具备不同的心灵类型, 经历不同的功课和考验, 获得不同的品质成长或教训, 这累世的人生就如同一部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眼下囿于此世的人格的我们只看到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某个片段, 如何能理解和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呢?在我们觉醒之前, 古代智慧已经告诉我们, 一切都在因果相续中, 人生的剧本中没有偶然。

人们经常说"如何对抗、战胜疾病", 这里却说, 为何要"对抗"呢? 假如你想尽快恢复健康, 那么首先要接受疾病, 就像天会下雨一样。人们之所以迟迟摆脱不了本可以更快摆脱的烦恼, 恰恰是因为人们不接受和急于摆脱。至于抑郁等心灵问题, 这里的态度就更明确了, 假如有人说"他如何与抑郁做斗争、如何战胜了抑郁", 那么我只能说, 这样的人对抑郁仍然缺乏理解, 而且十有八九, 所谓的"战胜"仅仅是临时的或症状表面的。

有人或许反问:难道我们要对一切都"逆来顺受"吗? 对犯罪、不义和不公正, 也一并接受吗?这里的回答是, 对于既成的事实和karma, 首先要接受, 接受之后心平气和地去寻求可能的改变;只有在面对正在发生或正要发生的事态, 我们才可以去判断"应该或不应该", 而假如有改变的可能性, 那么循着正义以及爱与宽恕的原则去干预或纠正不义就是理所当然的。

[关于"智慧在于将'Should'从心灵的词典中删去", 有人质疑:"应该"这个词不仅可以表达抱怨, 也可以表达对自己的鼓励和期望呀?比如, "我应该不生气", "我应该更勇敢", "我应该更自律", 等等。问题在于, 在深入的自我认识之前, 我们做不到, 这里的"应该"没有意义。世界上之所以有修行这回事儿, 原因之一就是:人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我们的意愿(will)做不了主。圣保罗自己承认, "我应该去做的事情, 我偏不去做; 我不应该做的事情, 自己却偏要去做"。葛吉夫不断告诫, People can not do; things just happens to them. 自动机器, marionette, can not do. 印度古老的《奥义书》将人的生命比作一辆马车, 马、车夫和[车上的]主人是人的心灵的不同部分, 在多数人的生命中, 大多时候主人的will都无人听从, 马也不顺从车夫的指挥。修行的目标是, 让马车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个体(in-divid-ual), 主人成为真正的主人, 车夫听从主人, 马受车夫指挥。这些都是陈年老调, 问题是, 如何做到呢?待续。]

话题:



0

推荐

刘云鹏

刘云鹏

342篇文章 306天前更新

刘云鹏 男,1972年出生于山东章丘。1998年7月就职于当时尚存的中信国际研究所, 2003年12月离开。1992年至今, 致力于通过读书、思考和生命体验来追求真理。曾经热切关心社会和苍生的命运, 直到自己也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一员。。

文章